在全球碳中和目標推動下,綠色甲醇(Green Methanol)和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方向。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正加速布局綠色甲醇與SAF產業,但面臨原料供應、技術成本等挑戰。如何破解原料瓶頸,并通過東南亞布局實現產業升級,成為當前戰略重點。
綠色甲醇(由生物質、綠氫+CO?等可再生資源制取)是航運業脫碳的核心燃料。國際海事組織(IMO)的碳減排政策推動全球航運業加速采用綠色甲醇燃料,預計到2030年,全球需求將突破1000萬噸。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要求2050年航空業實現凈零排放,SAF(可持續航空燃料)成為關鍵路徑。目前全球SAF產能仍不足,中國若能搶占市場,將在全球航空脫碳競爭中占據優勢。
盡管市場前景廣闊,但中國發展綠色甲醇與SAF仍面臨核心挑戰——原料供應不足。
國內秸稈、林業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分散,收集成本高。
糧食安全問題限制玉米、甘蔗等傳統生物燃料原料的使用。
綠氫依賴可再生能源電解水,但中國風光資源分布不均,綠氫成本仍較高。
工業CO?捕集技術(CCUS)尚未大規模商業化,CO?來源受限。
餐廚廢油、城市垃圾等廢棄物制SAF技術仍待突破,回收體系不完善。
生物質能優化:推動農業廢棄物高效收集,發展纖維素乙醇技術。
綠氫+CCUS規模化:在西北、華北風光富集區建設綠氫基地,配套CO?捕集設施。
廢棄物能源化:完善餐廚廢油回收網絡,支持垃圾制燃料技術研發。
加快電制甲醇(e-Methanol)、生物質氣化等技術創新,提高轉化效率。
政策扶持:通過碳定價、補貼等方式降低綠色燃料成本。
東南亞擁有豐富的棕櫚油副產品、甘蔗渣等生物質資源,且土地和勞動力成本較低。中國可通過:
投資建廠:在印尼、馬來西亞布局生物燃料生產基地。
原料進口合作:與東南亞國家簽訂長期供應協議,保障原料穩定。
技術輸出:幫助當地提升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實現雙贏。
降低原料成本:利用東南亞生物質資源,彌補國內供應缺口。
規避貿易壁壘:歐盟等市場對SAF和綠色甲醇需求旺盛,東南亞生產可避免高額碳關稅。
地緣經濟影響:加強中國在亞太綠色能源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中國綠色甲醇與SAF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政策支持(如《“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和市場驅動下,未來5-10年將迎來爆發增長。通過國內原料優化+東南亞供應鏈布局,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綠色燃料的重要供應國,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標實現。
綠色甲醇與SAF不僅是能源革命的關鍵,更是中國在全球綠色經濟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的戰略產業。破解原料瓶頸、布局東南亞,將是中國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路徑。未來,誰掌握綠色燃料供應鏈,誰就能在零碳時代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