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廣東海事局了解到,近期全國石油天然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國家能源局通過了《LNG船舶移動撬裝加注站建設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的立項審查。近日,《規范》編制工作啟動會在穗召開,全國石油天然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廣東海事局等13家編制單位議定了規范編制的總體框架、任務分工和工作計劃,該規范的編制將進一步健全LNG國家標準體系,標準著國際國內無相關標準的空白將被填補,對推動航運業經濟安全、綠色、低碳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移動撬裝加注站備受業界關注
在國家雙碳戰略的推動下,大批以LNG動力船舶為代表的新能源船型正在投入運營。但是,與之配套的加注站建設卻受到港口規劃、岸線使用、建設周期等因素的影響進展遲緩,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航運的發展。目前,LNG動力船舶的加注方式主要有岸基加注、躉船加注、加注船加注和移動撬裝加注四種方式。移動撬裝加注具有方便靈活、適應性強、選址便利、建設周期短等優勢,是目前內河LNG動力船舶加注主要方式。據全國石油天然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有關技術人員介紹,移動撬裝加注有效解決了固定站建設周期長、加注船加注受環境影響大等諸多不利因素,是適應性最廣的加注方式。據廣東海事局危管防污處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中山黃圃港LNG加注點是廣東省第一個正式營運的LNG船舶加注點,自2021年11月第一艘LNG動力船“中和2001”首次完成安全加注以來,3000多艘次船舶累計加注量超過20000噸,船用需求較大、發展前景廣闊,業界也非常關注移動撬裝這類更為靈活、安全、便利的LNG加注方式。
規范移動撬裝加注站建設迫在眉睫
LNG撬裝加注作為國內新業態,在制度頂層設計層面和監管執法層面,還普遍存在法規規范不健全、職責不清晰、監管和執法銜接難等問題。據中山黃圃海事處執法人員介紹,在加注試行時期,海事執法人員在對黃圃港LNG加注點巡查時發現,加注單位未按照規定向海事部門報告加注情況,加注作業還存在LNG壓力表過期、船上受注接頭與岸上加注接頭不匹配、安全作業距離不滿足要求等多項風險隱患,極易造成燃料泄漏燃爆、低溫液體飛濺凍傷的險情事故。
據廣東海事局危管防污處有關負責人介紹,面對如此大的市場,國內外暫無標準對移動撬裝加注站建設所涉及的港口碼頭選址、加注區域設置、設備要求和人員配置等進行統一和規范,難以保障LNG動力船舶的加注安全,也給有關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帶來了難題。近年來,廣東海事部門積極組織開展研究,牽頭、參與完成了《船舶燃料加注管理規定》《船舶清潔燃料加注作業安全管理研究報告》《船舶清潔燃料(LNG)加注作業安全管理調研報告》《船舶水上液化天然氣加注作業現場安全監管指南》等文件的編制并積極推動落實,有效保障了加注安全,積累了大量工作經驗。LNG船舶移動撬裝加注站建設規范提上編制議程,將進一步完善LNG加注管理的制度標準體系,提高加注作業的安全系數。
貫徹落實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標準體系的具體舉措
近期,國家大力出臺一系列產業支持政策,大力推動綠色航運產業可持續發展,LNG船舶及加注產業也將邁進新的發階段。為優化配套監管服務,中山海事部門積極開展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安全專項整治工作,著力攻關完善船舶清潔燃料(LNG)加注作業安全監管體系,積極組織開展清潔能源加注安全作業研究,推動制定《水上液化天然氣加注作業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確保新業態在落地實施過程中有章可循,為《規范》的編制提供了參考。據悉,《規范》將在前期有益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移動撬裝加注站的建設條件、規范建設流程等重要內容,從選址、碼頭航道條件、平面布置、加注工藝、設備要求、安全管理和作業規定等方面構建撬裝加注的安全體系,相關技術標準的設定,建立在充分的實驗實踐論證和法規規范依據的基礎之上,力爭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統籌兼顧、規范流程,提升撬裝加注作業的安全技術水平,助力航運業安全、綠色、低碳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規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