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我國首個對外公開提供的進口LNG窗口期產品通過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成交。
振華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華”)與龍口勝通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勝通”)組成的聯合體,最終以0.265元/方的價格摘單,成交量為一船液化天然氣(LNG)(約1億方)。本期船貨將于10月下旬到港中海油粵東LNG接收站,提貨時間窗口總計45天,提貨地點覆蓋中海油粵東、福建、深圳、珠海、浙江、天津等LNG接收站。
此次窗口期產品提供方為中海石油氣電集團。其窗口期產品的服務內容涉及進口LNG全流程,包括進口LNG資源代采、報關、報檢、港口港雜費、計劃管理、多點資源調配、接收站及配套基礎設施協調、資金使用等一系列業務和服務。
正值我國天然氣行業發展和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節點,中海油的此次試點交易,作為LNG接收站逐步向第三方開放進程中的一大突破,將有利于我國油氣改革政策措施落地,助力我國構建完善的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
不過,在突破的背后,深層次的博弈仍在繼續。
新手入局
2018年8月31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發布《關于進口LNG窗口期交易首期試點》。這是國內第一次采用公開競價的形式對LNG接收站窗口期的資源進行配置。
消息很快引起業內的廣泛關注。近30家企業對進口LNG窗口期產品表示感興趣,對交易細節進行了詳細咨詢,共有8-9家買家提供了資料。經過一輪資格審核和篩選后,去掉棄權和不符合要求的企業,最后剩下新奧、中燃、三峽、博臣和勝通(振華)等5家企業參與到競價環節。
此前,振華在業務構成上以海外油氣田勘探開發、國際石油貿易、倉儲運輸、石油煉化為主,原油、成品油的年貿易量高達6000萬噸。
但在天然氣貿易上,振華是一名新手。
直到今年6月,振華才組建天然氣事業部。據該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其未來業務規劃主要包括海外氣田勘探開發、LNG接收站建設、LNG國際貿易三部分。
在擁有自己的LNG接收站之前,如何獲得進口LNG的窗口期以進入國內市場,是擺在振華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振華曾與中海油等上游公司有過多次溝通,但一直未能達成合作。
此次LNG接收站窗口期產品公開競價,無疑為振華提供了第一次進入國內天然氣市場的機會。
在競標中,振華表現出了志在必得的氣勢。對于最后0.265元/方的競價結果,部分參與競價的買方企業表示壓力較大。
競價首先需要進行資格審核,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需要向中海油提交是否能落實分銷市場的材料。這正是振華的短板。
振華所擅長的是國際貿易,在國內長期合作的資源也主要集中在上游企業。他們對國內下游市場環境并不熟悉。
振華很快瞄準了從天津港做物流起家的勝通。
勝通可以在中海油除海南以外幾乎所有的接收站實現提貨,從而分擔接收站的壓力。在自有運力方面,勝通的車隊運輸車輛位列全國第一,共有300臺自有車輛,并在調配第三方車隊方面也有一定的資源積累。
勝通同時經營著LNG加氣站、企業點供、調峰儲備站等多項業務。目前,勝通擁有長期穩定客戶300余家,LNG日銷量超過2300余噸,擁有自有點供終端26處。
約兩周前,振華敲定了與勝通的合作。十天之前,雙方共同前往新加坡開展氣源采購談判。窗口期的競拍與氣源鎖定幾乎同步進行。
20日上午,隨著競拍成功,振華與勝通也最終鎖定了窗口期的氣源。
行業變革
去冬今春的一場席卷全國的氣荒,讓人們見識了天然氣的強大市場需求。
國家發改委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天然氣產量148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5%;天然氣進口量92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7.6%;天然氣消費量237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3%。
2018年上半年,天然氣產量779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9%;天然氣進口量58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9.3%;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34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5%。
在國家大力推進“煤改氣”的政策背景下,天然氣消費量和進口量的增長,正在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天然氣進口主要分為管道氣進口和LNG進口兩種形式。2017年,我國LNG進口量重新超過管道氣進口量,占比達到54%。
對于LNG來說,接收站是一個關鍵性的瓶頸。由于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審批難度高等因素,我國的LNG接收站基本被“三桶油”壟斷。自2006年9月中海油廣東大鵬LNG接收站投產以來,目前國內投運的LNG接收站共有21座,其中15座歸屬“三桶油”。
市場呼吁LNG接收站公平開放。事實上,在“管住中間,放開兩端”的天然氣體制市場化改革大背景下,政府層面近幾年一直在推動LNG接收站的公平開放。
自2014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但受多重因素影響,截至目前,國內LNG接收站公平開放工作卻進展緩慢。
為應對國家層面的監管壓力,2014-2015年間,中石油旗下3座LNG接收站共進行了13次第三方試點開放,但開放的對象均為華港燃氣、太平洋油氣、北京燃氣、新奧等內部關聯公司和戰略合作客戶。
2016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做好油氣管網設施開放相關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要求天然氣設施運營企業在制定的媒體平臺上主動公開公平開放相關信息,同時明確規定,若有第三方公司申請,天然氣設施運營企業需按照申請公開油氣管網設施的剩余能力以及可提供開放服務的窗口、接入點、對接入油氣質量指標的具體要求等關鍵信息。
此后,“三桶油”雖然均已按照政府要求,在其官網上公布了LNG接收站的基本信息、第三方開放的準入條件及要求、第三方準入申請程序、聯系方式等內容,但鮮有其向第三方開放的公開報道。而九豐、廣匯、新奧等民營企業的LNG接收站,就更無開放信息了。
2018年8月3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更是要求,油氣管網設施運銷分離,不得以統購統銷名義拒絕開放,在有剩余能力的情況下,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應無歧視地、不得無正當理由拖延或拒絕與符合開放條件的用戶簽訂服務合同,不得提出不合理要求。
壓力之下,中海油于8月31日試水“進口LNG窗口服務”,于是有了前文所述的交易。
改革難以推進,除了現有LNG接收站所有方通過控制LNG進口渠道增強在國內市場話語權、擴張天然氣市場份額的考量之外,保障供氣安全、高價長協氣歷史遺留問題等因素也屢被提及。
近年來,我國天然氣需求量快速增長,且存在較為突出的季節性、區域性供應緊張等情況。在保障天然氣供應,尤其是北方采暖季期間和突發事故情況下的天然氣應急保供方面,“三桶油”的可靠性,是那些期望通過LNG接收站公平開放“賺快錢”的第三方公司所不能比擬的。
同時,“三桶油”也希望對高價長協氣問題進行妥善處理。2015年之前,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LNG接收站立項核準,需提供對應的進口LNG資源已落實的證明。為此,“三桶油”不得不與國際LNG供應商簽署對應量的長期照付不議LNG采購合同。由于國際油價和LNG供需形勢變化,這些長期照付不議LNG采購合同價格與2015年之后的新增LNG資源價格相比不占優勢。如果歷史上為推動LNG接收站建設而簽署的高價、長期照付不議LNG采購合同沒有得到充分消納或妥善處理,公平開放勢必受到來自“三桶油”的阻力。